1 引 言
光码分多址技术(OCDMA)是无线通信中的码分多址(CDMA)技术和光通信技术的结合,既具有CDMA的抗干扰和提高系统容量的优点,又具备光通信丰富的带宽资源的优势,尤其是OCDMA在光网络信息的安全和抗截获方面可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手段[1-3]。
二维OCDMA采用跳频-扩时(WH/TS)编码。与一维编码相比,不仅可以提高码字容量和用户数,还可以减小多址干扰。有关二维码字的研究多种多样[4-6],例如,Agus等[4]通过改进修正素数序列(MPS)生成广义修正素数序列码字(GMPS),提高了系统的误码率(BER,RBE)性能。扩展多级素数码拥有灵活的码长,自相关峰值为零[5]。天津大学的吉喆等[7]基于耦合双环阵列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编解码器,该编解码器的体积小、成本低,对 OCDMA 系统的集成化有重要意义。日本大阪大学的 Ryosuke Matsumoto等[8]使用超结构光纤光栅(SSFBG)实现了40 G-OCDMA系统实验,但是光纤光栅的损耗较大,导致系统中采用了多个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使系统结构变得更加复杂。
本文基于波长选择开关(WSS)和光纤时延线构造二维编解码器,分析了WSS编码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搭建了OCDMA二维动态可重构编解码系统实验平台,利用半实物仿真的方法验证了该编解码器能够达到500 GChip/s的码片速率。实验实现了背靠背(B2B)和40 km无误码传输,对码重分别为17和6、码长为50的码字进行传输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文中采用的动态可重构的结构可以实现优于10-9的误码率性能。
2 工作原理
基于WSS和光纤时延线的二维编码器原理见图1。该编码器由WSS、光纤时延线、光耦合器和单模光纤(SMF)组成。结构中WSS将宽谱光源分成多个波道,通过程控装置实现不同的波道从4个不同的端口输出。不同中心波长的子脉冲注入到时延线再进入耦合器。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时域上,不同端口的脉冲从耦合器输出叠加在一起;在频域上,光源被分成9个波道,送入标准单模光纤,然后在时域上同一端口的波道被分开,此时编码完成。耦合器和WSS的端口时延差不同,通过时延线的设计实现端口间的固定时延差。编解码器的码片速率由系统参数决定,码片速率 Tc = 1/(B ×N×M) ,其中 B为数据信号的速率,N为选择的端口数,M是使用的波长数。单模光纤的作用是代替色散器件,它的长度与码片速率、色散系数和波道间隔有关,对于非归零码,单模光纤长度 L = Tc /(D×W) ,其中Tc为码片速率,D为光纤色散系数,W为波道间隔。本实验中所采用的 WSS(型号为 Capella CR50 Wavelength Selective Switch)波长范围为 1529.16~1567.13 nm,共有96个波道、1个输入端口和9个输出端口。每个波道的间隔为0.4 nm,即50 GHz,通过程控装置不仅可以实现不同波道从不同的端口输出,而且可对不同波道信号的功率进行控制,WSS典型的重构时间为0.5 s。
采用WSS作为编解码器,虽然WSS编码原理与传统的编码器原理一致,但是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特性,所以在码字组合数空间、码字构造上与传统的编解码器区别较大。通过分析WSS的编码原理,得出此编码器结构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1) 一个波道只能从一个端口输出,多个波道可从同一端口输出;
2) 同一端口输出的波道通过单模光纤的群时延展宽;
3) 波道的输出端口确定,它所占有的时间片及码字的分布即可确定。
通过以上对WSS编码器结构的分析可知,如果WSS的96个波道和9个端口输出全部使用,则组合数空间为996。实际操作中,波道和端口都不能完全使用,假设在频域上选择的波道数为m(0<m<97),选择的端口数为n(0<n<10),则编码器的输出矩阵为
其中 qij ={01,i≤ m,j≤ n ,P为输入光源矩阵,是一个行向量,Q为编解码器传输矩阵,每一列表示一个端口,由此可计算出码字组合数空间为nm。实验中可以根据设计选择端口数和波道数。解码器的结构与编码器的结构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光纤时延线的差别,可以通过时延线的设计实现解码自相关峰值的位置改变。当编码码字与解码码字相匹配时,解码输出自相关峰值,否则输出码字的互相关值,形成多址干扰[9]。
3 实验装置与结构
二维OCDMA编解码系统实验结构如图2所示。与非相干光源相比[10],本实验采用短脉冲超连续谱(SC)相干光源。使用中心波长为1544 nm的分布反馈半导体激光器(DFB-LD)作为种子光源,将脉冲序列信号发生器(PPG)的2.5 G时钟(clk)注入DFB-LD形成增益开关激光器(GS-LD)作为信号光源[11],调制信号为PPG产生的重复周期为2.5 GHz、长度为27-1的伪随机序列,送入马赫-曾德尔调制器(MZM),经输出功率为23 dBm的功率放大器后注入长度为800 m的高非线性光纤(HNLF)中,产生70 nm平坦的超连续谱。
SC光源注入被编程的WSS,实现不同波长从4个端口输出并注入时延呈差值为100 ps的等差数列的时延线,然后送入耦合器和长度为294 m的标准单模光纤,光纤的色散系数D=17 ps/(nm·km)。由于294 m的标准单模光纤的群时延为5 ps/nm,而每个波道的间隔为0.4 nm,所以得到的码片速率为500 GChip/s。解码器的结构同样采用WSS和时延线,解码器与编码器的区别是时延线改变[12]。编码信号经过40 km传输和色散补偿模块送入解码器和光检测模块,接收端采用与编码器WSS1相匹配的解码器WSS2,解码后的信号经过小信号放大器放大后,送入带宽为10 GHz的光探测器(PD),检测后的信号经过时钟数据恢复模块(CDR),恢
复出时钟和数据信号,最后送入误码率测试仪进行传输性能测试。
本实验的码片速率达到500 GChip/s,需要精度为2 ps的示波器。结合实验室的器件,采用VPI对该编解码器结构进行半实物仿真,即采用光矢量网络分析仪(OVA)对编码器的插入损耗和时延特性进行实测,将实测数据带入VPI搭建的仿真平台,如图3所示。仿真中编解码器都是实际测得的数据,利用软件理想的宽谱光源注入到编码器再通过长度为294 m的标准单模光纤得到不同的波道在时域上的分布图,用软件中的示波器显示(见图 4)。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单模光纤的色散特性,在时域上可以清晰看出码片的速率为500 GChip/s,码片个数为44个。
在WH/TS编解码系统中,残余色散将光谱展宽数倍,增大了功率代价,对误码率的影响比较大,因此需要精确的色散补偿[13-14]。为了精确补偿传输中的色散,本实验使用色散分析仪器(型号为CHROMOS11),精确匹配40 km的标准单模光纤,并且测量得出色散补偿模块的群时延为676 ps/nm。
4 实验结果
GS-LD激光器光谱如图5(a)所示,光谱的中心波长为1544 nm,20 dB带宽约为1.6 nm,GS-LD经过HNLF和EDFA之后的超连续谱和经过uWSS均衡后的频谱如图5(b)所示。由于种子光源的影响,超连续谱光源在中心波长处光源会出现尖峰,导致光谱的平坦度约为12 dB,利用WSS的均衡功能,测得频谱图的平坦度减小到2 dB。DFB激光器的20 dB带宽由1.6 nm增加到79.1 nm,谱宽增加了数十倍。图6是码重w分别为6和17的编解码频谱图。图6(a)为编码频谱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编码后的频谱图的平坦度约为2 dB,经过WSS均衡后在1544 nm附近出现一个尖峰,比信号源的峰值低7 dB。解码频谱图如图6(b),解码输出与编码的频谱图相似,表明编码码字与解码码字之间相互匹配,解码器能够顺利解码。由于解码器端口损耗不同导致解码的频谱的幅值抖动比较大。图7(a)、(b)分别为光源的频谱和眼图,眼图中眼皮略薄,上下眼皮分的较开。
图7(c)、(d)为解码后的波形图和眼图,解码输出波形与高非线性光纤的输入波形相同,眼图的眼皮稍厚,这主要是由于系统噪声的存在和光纤的非线性抖动。解码器不仅在频域上能够恢复出编码的频谱图,在时域上也能够恢复出编码信号。
基于上面的结构,进行了B2B和40 km传输实验,误码率结果见图8。从图中可以看出,相比较没有编码的B2B传输,编码方式2(OC2),即码长为50、码重为17的编码,在40 km传输和B2B传输时的功率代价分别为8.2 dB和4.1 dB,误码率分别达到1.51′10-10和6.16′10-11。编码方式1(OC1),即码长为50、码重为6的编码,在40 km和B2B传输时的误码率分别达到5.2′10-10和8.3′10-11,而且本实验采用WSS作为编解码器,通过程控装置快速切换码字,变址灵活性得到很大改善。从图中还可以看出,随着码重的增加接收功率会降低,灵敏度平均提高了约3 dB,系统性能得到改善。
5 结 论
为提高码片速率进而实现二维光学码分多址动态可重构编解码,采用WSS和光纤时延线作为跳频-扩时编解码器,设计实现了单用户、数据速率为2.5 Gbit/s和码片速率为500 GChip/s的系统实验。此外,利用单模光纤的色散将码片在时域上分隔开,从仿真的结果可以清晰地看见2 ps的码片间隔。虽然分析了WSS编解码器的结构特点,但是在分析与此结构相匹配的码字方面略显薄弱。接下来需要进行现有码字的分析,从中找出适合此编解码器结构的码字。
参 考 文 献
1 Zhu Yingxun, Wang Rong, Pu Tao. Fiber Bragg grating based time phase en-decoder with multiple wavelength channels[J]. Chinese J Lasers, 2007, 34(11): 1522-1526.
朱英勋, 王 荣, 蒲 涛. 具有多个波长通道的光纤光栅相位编/解码器[J]. 中国激光, 2007, 34(11): 1522-1526.
2 Huatao Zhu, Rong Wang, Tao Pu, et al.. Complementary coding optical stealth transmission based on amplified spontaneous emission light source[J]. Optics Express, 2014, 22(23): 342-345.
3 Zhu Huatao, Pu Tao, Fang Tao,et al.. Experiment of optical stealth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d on code shift keying-optical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echnology[J]. Acta Optica Sinica, 2014, 34(9): 0906001.
朱华涛, 蒲 涛, 方 涛, 等. 基于码移键控-光码分多址技术的光隐藏隐匿通信系统实验[J]. 光学学报, 2014, 34(9): 0906001.
4 Agus Susilo, Tomoko K Matsushima, Yasuaki Teramachi. Two-dimensional optical CDMA systems based on MWOOC with generalized MPS codes[C]. IEEE Conference Publications, 2010: 378-383.
5 Cho-Cheng Sun, Guu-Chang Yang. Extended multilevel prime codes for optical CDMA[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2010,28(5): 1344-1350.
6 Maw-Yang Liu, Yi-Kai Hsu, Chien-Hsien Chiang. Time-spreading wavelength-hopping OCDMA system using LDPC code[C]. IEEE Conference Publications, 2013: 95-99.
7 Ji Zhe, Jia Dagong, Zhang Haiwei, et al.. Two-Dimensionlcoherent optical en/decoder based on parallel-cascaded coupled micro-ring reflector[J]. Acta Optica Sinica, 2014, 34(5): 0506002.
吉 喆, 贾大功, 张海伟, 等. 基于耦合双环阵列的二维相干光码分多址编解码器[J]. 光学学报, 2014, 34(5): 0506002.
8 Ryosuke Matsumoto, Takahiro Kodama, Satoshi Shimizu, et al.. 40 G-OCDMA-PON system with an asymmetric structure using a single multi-port and sampled SSFBG encoder/decoders[J]. 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2014, 32(6): 1132-1143.
9 Tolulope B Osadola, Siti K Idris, Ivan Glesk. Improving multi access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in optical CDMA by using all-optical signal processing[J]. Telfor Journal, 2013, 5(1): 48-53.
10 Varghese Baby, Ivan Glesk, Robert J Runser, et al..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and scalability analysis of a four-node 102-GChip/s fast frequency-hopping time-spreading optical CDMA network[J].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2005, 17(1): 253-255.
11 Zhu Huatao, Pu Tao, Fang Tao, et al..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security-improved optical CDMA system based on polarization modulator[J]. Journal of Optoelectronics·Laser, 2014, 25(2): 227-232.
朱华涛, 蒲 涛, 方 涛, 等. 基于偏振调制器的光学OCDMA系统安全性改进研究[J]. 光电子·激光, 2014, 25(2): 227-232.
12 Hongxi Yin, David J Richardson. Optical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8: 176-180.
13 Lin Chuanyi, Yu Xiangyang. Effects of third order dispersion on the BER of OCDMA system[J]. Laser & Optoelectronics Progress, 2010,47(5): 050602.
林传亿, 余向阳. 三阶色散效应对光码分多址系统误码率的影响[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0, 47(5): 050602.
14 Jilin Zheng, Rong Wang, Tao Pu, et al.. Dispersion-compensating en/decoder for a time-spreading/wavelength-hopping optical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OCDM) system[J]. Optica Applicata, 2013, 43(3): 485-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