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煦(1913年.11--2015.9.12),男,江苏无锡人,大学文化,中国科学院院士。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0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迁往重庆。20世纪60年代初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教授,1978年调回上海交大任教。
张煦是我国通信界元勋、光纤通信的奠基人之一,卓越的通信工程学家、教育家、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一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原主任。
人物经历
张煦先生1913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
1935年以电信门的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
1936-194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先后获科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940年他满怀报国之志,学成回国,开始通信科学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任交通大学教授。
1949-1956年任交通大学电信系教授,兼任同济大学、沪江大学和大同大学教授。
1956-1978年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1978年起回到上海交通大学,先后担任电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名誉系主任。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上海市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
1927年,年方14岁的张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交通大学预科班。交通大学对于张煦是理想开始的地方,在交通大学长达7年的学习,奠定了伴随他一生事业的基础。
在预科班学习3年后,张煦以优异的成绩直升交大电机系本科学习。30年代的交通大学有“东方MIT”的美誉,又被称为“中国电机工程师的摇篮”,学生也大多胸怀壮志,带着光荣感和使命感,一心报国。在这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张煦的精神产生了飞跃,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的动力。当时的交大,刻苦学习蔚然成风,然而,张煦依然是最认真的学生之一,他每天早晨上课总是提前到位坐在最前排,每晚必到图书馆看书复习,考试成绩都是优秀.
在交大读书的日子里,张煦遇到了对他一生职业生涯有着深刻影响的人物,那就是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意大利人威廉·马可尼。
1933年12月的一天,上海的冬日如以往一样阴冷。无线电的发明者、号称“无线电之父”的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威·马可尼来到了交通大学。当时,张煦和电机系同学们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欢迎仪式的全过程。交通大学是当时中国最早进行无线电研究的大学,有着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马可尼的到访在交大学子中激起了热烈的反响。20岁的张煦兴奋不已,他被无线电台的魅力所打动,心中激荡起无限的向往。马可尼的无线电改变了世界,让信息瞬间超越大洋传播成为可能;马可尼的到访改变了张煦——那一日,他和大师面对面,科学精神感染并影响了这个中国青年。为了激励自己,也铭记马可尼对交大的访问,张煦在自己的宿舍里贴上了马可尼的大幅照片。随后的岁月里,张煦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常年压着一张马可尼的标准照,与大师的一面之缘成了他漫漫人生路上修身治学的一种精神支柱,科学的情怀,伴随了张煦一生。
70年后的2006年,上海交大迎来110周年校庆,还举行了隆重的马可尼铜柱重树仪式,93岁的张煦亲临现场,还亲笔撰文,深情回忆“在东方MIT学习的日子”,足见这段生活给他留下的烙印。
1934-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35年以电信门的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
1936年,年仅23岁的张煦考取了国家公费留学生,带着优异的成绩和简单的行李,远渡重洋到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学习通信工程学科,专攻长途电话通信。赴美留学给张煦的求学生活揭开了新的一页。
当时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张煦深感公费留学不容易,又感激家庭对自己的支持,所以总想着要好好学习,要格外从严要求自己,务必学好真本领,为祖国建设做一番事业,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中国人。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每天试验学习时间常达16小时,有一次还因劳累过度晕倒而被送进了医院,但出院后就又投入实验,可是这位学习上的“拼命张郎”在生活上却坚持着“四不”原则,即不抽烟、不饮酒、不打牌、不跳舞。这个习惯张煦一直坚持到老,自言获益终身。
张煦在美国共学习4年,第一年在哈佛和麻省理工学习,取得了硕士学位,第二年在纽约长途电信公司和机房实习,增长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当2年期满时,由于成绩优异,又获得奖学金,开始在哈佛读博士学位。张煦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工作,每天的学习和实习日程都排得满满的。哈佛的老教授上课时,张煦总是坐在台下的第一排,一面专心听,一面认真记笔记,恨不得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刻在心里。实验课上,张煦从来不肯仅仅照着书本演示一遍就完事,总是要亲自动手,边思考,边测试,直到对实验方法、测试仪器都充分了解和熟练掌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的博士论文《磁控管负电阻特性分析》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留美的学习和生活,不仅给张煦后来从事通信工程实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High Thinking,Low Living”(勤奋思考,简单生活)。张煦非常重视格言对一个人的勉励和鞭策作用,认为中外先哲留下的这些格言,有激励治学与修身的作用。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中,他不断从这些格言警语中汲取精神养分,鞭策和勉励自己做到在学术上掌握方向,不断进取;也常常把一些名言警句作为学术报告ppt的最后一页展示给学生,勉励青年学子们勤奋学习、俭朴生活。老院士的精神风采就是这样春风化雨,感染着青年学生。
1936-1937年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获科学硕士学位。
1938-1940年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获科学博士学位。
1940年学成回国,开始通信科学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任交通大学教授。
1940-1945年 重庆交通大学教授,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交通技术人员训练所特约教授。
1949-1956年任交通大学电信系教授,兼任同济大学、沪江大学和大同大学教授。
1956-1978年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1978年起回到上海交通大学,先后担任电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名誉系主任。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15年9月12日7时58分,张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102岁。
主要成就
1940年,张煦在交通大学开设《无线电工程》和《长途电话工程》,开中国电信科技事业之先河。
1952年,张煦又首次开讲《长途通信》课程,并连续出版了《长途电话工程》、《无线电工程》、《多路载波电话》等12部高校教材和科技参考书。
1957年翻译出版了《通信论简述》,是国内首次推出的在信息论领域的优秀科技书。
60年代,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张煦于1962年首次把“晶体管电路”引入我国大学课程,指导研制成中国首批晶体管载波机。
1965年,张煦编著了《晶体管电路分析》、《载波机中晶体管电路计算原理》,是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第一本教材。
70年代初,张煦又首次讲授数据传输,并翻译出版了《数据通信原理》、《数据传输》、《通信传输系统》三本美国名著,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批关于数据通信的系统教材。
80年代初,张煦先生又率先为研究生开设了光纤通信原理课程,积极筹建光纤通信研究机构,出版《光纤通信原理》、《光纤通信系统》、《光纤通信系统设计》、《光纤通信技术》四书。以他创建领衔的光纤所后来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5-2004年期间,张煦先生还先后出版了《信息高速公路》四集、《谱写科学人生》、《信息高速公路纵横谈》三集、《通信技术发展趋向》等九书。
张煦先生一生共编著、译著著作和教材56部,公开发表文章400余篇,先后培养出近千名各类高级专业人才,遍及全球,贡献卓著。
2006年,张煦荣获全国光纤通信杰出贡献奖。
科学研究
张煦先生是中国通信界的元勋,我国光纤通信的奠基人之一,卓越的通信工程学家、教育家、科学家,从教60余年,始终站在通信科技发展的前沿,引领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在中国通信建设事业的多次历史性发展跨跃中发挥了带头和推动作用。
论文著作
1940年,他在交通大学开设《无线电工程》和《长途电话工程》,开中国电信科技事业之先河。1952年,他又首次开讲《长途通信》课程,并连续出版了《长途电话工程》、《无线电工程》、《多路载波电话》等12部高校教材和科技参考书。1957年翻译出版了《通信论简述》。他于1962年首次把“晶体管电路”引入我国大学课程,指导研制成中国首批晶体管载波机,他1965年编著了《晶体管电路分析》、《载波机中晶体管电路计算原理》,是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第一本教材。70年代初,数字通信技术初见端倪,一个替代原来模拟通信载波电话的趋势正在形成。他又首次讲授数据传输,并翻译出版了《数据通信原理》、《数据传输》、《通信传输系统》三本美国名著,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批关于数据通信的系统教材。80年代初,光纤通信技术在国外方兴未艾,张煦先生又率先为研究生开设了光纤通信原理课程,积极筹建光纤通信研究机构,出版《光纤通信原理》、《光纤通信系统》、《光纤通信系统设计》、《光纤通信技术》四书。以他创建领衔的光纤所后来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1994年起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兴起,1995-2004年期间,八九十岁高龄的张煦先生还先后出版了《信息高速公路》四集、《谱写科学人生》、《信息高速公路纵横谈》三集、《通信技术发展趋向》等九书。
1952年首次讲授“长途通信”课程,出版了《长途电话工程》、《无线电工程》、《多路载波电话》等10余本高校教材和科技参考书。1962年首次讲授“晶体管电路”课程,1967年首次讲授“数据传输”课程。1980年开始讲授“光纤通信原理”。编写出版了《晶体管电路分析》、《数据通信》、《光纤通信技术》等10余本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最近出版了《现代通信技术和大学教育》及续集和第三集、《信息高速公路》等书。
张煦先生一生共编著、译著著作和教材56部,公开发表文章400余篇,先后培养出近千名各类高级专业人才,遍及全球,贡献卓著。世界光纤通信之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先生认为,张煦对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不遗余力,被称为“中国通信界元勋”当之无愧。
出版
50年代,张煦主要讲授载波电话方面的课程。他还结合教学编著出版了《长途电话工程》、《无线电工程》(上、下册)、《多路载波电话》等12部高等学校教材和科技参考书。其中《长途电话工程》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长途载波技术的教科书,对建国后发展载波技术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通信论简述》(译)是国内首次推出的在信息论领域的优秀科技书。他还积极响应“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号召,到上海通信设备厂向技术人员讲解载波机设计原理和长途电话电路设计原理,参与分析苏联OB3型明线载波机,并指导他们设计明线载波电话终端机。张煦的这种把自己的真知灼见无偿地送向科研生产第一线的行动,从此成为他从教生涯中乐于承担的社会义务。
60年代初期,半导体技术日渐成熟,产品已达到实用化阶段。国外正在用晶体管来替代许多通信设备中的电子管。张煦敏锐地看到半导体技术将对通信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率先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开出了“晶体管电路”课。他编著出版的《晶体管电路分析》和《载波机中晶体管电路计算原理》是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第一本教材。这些教材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其影响所及,起到了加快我国通信载波机从电子管式向晶体管式过渡的进程。
70年代初期,数字通信技术初露锋芒,出现了替代原来模拟通信载波电话的趋势。张煦转而讲授数据传输,翻译出版了《数据通信原理》、《数据传输》和《通信传输系统》3本美国名著。其中《数据通信原理》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数据通信的系统教材。
80年代初,光纤通信技术刚在国外兴起,一向关注国外科技发展趋势并使之极早为我国所用的张煦,看出了这项新技术对于发展我国通信事业的深远意义,立刻尽自己所能并持续不懈地开始行动:张煦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了光纤通信原理课程,继而编撰出版了《光纤通信原理》、《光纤通信系统》两本专著,还主编出版了《光纤通信技术》、《光纤传输系统设计》、《光纤通信技术词典》3本书。1988年,以张煦等为首的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通信合理结构”课题组提出了“按照商品经济规律改革我国通信管理体制”的专题研究报告正式上报国务院,从此引发了中国电信领域的新一轮快速发展。
人才培养
在“科学赛道”上半个多世纪地奋力奔跑,张煦先后培养出近千名高级科研和教育人才,翻译、著述近900万字。培养李乐民院士、赵梓森院士。先后培养出近千名各类高级专业人才。
获奖记录
2006年,他荣获全国光纤通信杰出贡献奖。
社会任职
上海市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原主任。
个人生活
妻子:杨同昭(1944年去世)、李梅
女儿:张圆玲(杨同昭生)、张安玲(李梅生)
和学术上的精益求精不断探索相反,张煦在生活上却是最简朴的人。一双老式的中国布鞋、一身半旧的中山装,这就是张煦几十年一贯的“行头”。即便是1996年交大百年校庆之际,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回母校会见师生,坐在江泽民身边合影的张煦,依然是这样的穿着。晚年之后,张煦的生活更是简朴到了“单身、单调、简单”的地步,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教授学生、阅读书籍和撰写科普文章上。
张煦对自己的生活克勤克俭,对学生却关怀备至。从90年代开始,他捐出自己的院士津贴和部分稿费收入,在电子工程系设立了“张煦奖学金”,资助贫困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先后有100余名学生从中受益。有趣的是,张煦认为本科学生应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在奖学金设立之初曾经规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本科阶段不许谈恋爱,这在校园里传为趣谈。“多做贡献,少想享受”,这就是张煦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对自己克勤克俭,对学生满腔关爱,对事业不懈追求,这就是张煦作为一名资深院士、一名教育家、一位著名科学家的精神境界。
人物评价
张煦先生是中国通信界的元勋,我国光纤通信的奠基人之一,卓越的通信工程学家、教育家、科学家,从教60余年,始终站在通信科技发展的前沿,引领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在中国通信建设事业的多次历史性发展跨跃中发挥了带头和推动作用。
张煦先生是德高望重的科技泰斗,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和教育事业,倾其毕生精力投身于通信工程科研和教育事业!“勤奋思考,简单生活”(High Thinking, Low Living)是他一生的座右铭和真实工作和生活的写照。张煦先生的去世,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大损失,也是中国教育界和科学界的一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张煦先生,深切怀念张煦先生!张煦先生“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中国通信界的元勋,我国光纤通信的奠基人之一,卓越的通信工程学家、教育家、科学家。
张煦对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不遗余力,被称为“中国通信界元勋”当之无愧。(世界光纤通信之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评价)
他是德高望重的科技泰斗——被称为我国通信界的元勋和光纤通信的开拓者;他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大家,从教60余年桃李遍布天下;他还是名副其实的谦谦君子——其生活的朴素和低调令人难以置信;他就是中国信息与通信学科的奠基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电信学院张煦。当我们用崇敬的眼光翻阅张煦院士的科学历程、追随张煦院士的人生足迹,我们看到的是最渊博的学识、最简朴的生活、最诚挚的情感和最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伴其一生的赤子情怀。
浩瀚历史长河,巍巍星汉灿烂。在中国光纤通信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可以分明见到,有那么一颗光芒熠熠、照耀人间的“星”,有那么一颗毫不为己、一片赤诚的“心”——这就是张煦,这位老一代科学家、教育家,用他自己的人生岁月,写下了最感人的篇章。 [2]
香港文汇报1997年7月7日整版报道了张煦的事迹,冠以醒目的标题是:《数十年奋斗不息的中国通信元勋——张煦》,世界公认的光纤通信发明家、后来在2009年获得诺贝尔奖的香港大学校长高锟(Charles K.Kao)称赞:张煦先生获得“中国通信元勋”的称号当之无愧。
张煦早年的学生评价说,张煦对新中国自行培养第一、第二代通信工作者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香港大学校长高锟则称赞:张煦获得“中国通信元勋”的称号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