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忠(1940.6——2014.4.5),男,汉族,1940年6月生于贵州贵阳,196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后,分配到原建材部非金属矿研究所从事非线性光学晶体、激光、电光等非金属功能晶体的探索、晶体生长和应用研究。其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三项,科技部代颁的美国杜邦科技创新奖一次,发表论文百余篇、申请发明专利七项,获授权五项(包括美国发明专利授权一项)。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6~1987年多伦多大学进修光波导,1993~1994年在美国圣芭芭拉大学合作研究光折变效应。1998年至今,历任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学历
196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
1986-1987年多伦多大学进修光波导
1993-1994年在美国圣芭芭拉大学合作研究光折变效应
工作经历
1964年9月于原建材部非金属矿研究所(人工晶体研究所前身)参加工作
1979年10月晋升为工程师
1987年12月晋升为成绩优异高级工程师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6年9月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
1996年月获博士生导师资格
学术兼职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光学学会副主任委员
美国光学学会委员
全国人工晶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人工晶体学报》主编
研究方向
无机非金属晶体的探索、生长及应用研究。
教学内容
功能晶体材料导论
研究经历
先后研究过人造金刚石、金刚石聚晶、LiF、BaF2、BGO、KCl、ZrO2、FeBO3、LiNbO3、KNbO3(KN)、KTiOPO4(KTP)、CsLiB6O10(CLBO)等晶体,涉及熔剂、提拉、坩埚下降、高温高压、冷坩埚等晶体生长方法。
研究过KN晶体的相变历程、倍频效应,相位匹配规律及掺杂KN晶体的光折变效应;研究过KTP单晶的生长习性、电光特性、精确测定了KTP晶体的相位匹配角;探讨过CLBO晶体的开裂机理、大块CLBO晶体的生长工艺;确定了激光倍频器的布儒斯特角切割原则;探索过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等。
主要成果
首次研制出国际上最大的KN单畴晶体(1985年)。与美国休斯公司合作,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纯KN晶体的162℃自泵浦相位共轭效应;与北京大学合作,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KN:Fe晶体的室温自泵浦相位共轭效应,反射率达74.8%。KN晶体的研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明了一种生长KTP晶体的熔剂法,生长出高光学质量,可以获得大片Z切面的KTP单晶,不但打破了美国对KTP晶体的垄断和对我国的禁运,而且在后来杜邦公司为研制KTP波导需用大Z切面的KTP单晶时,不得不向我国购买KTP大晶片,不但赚取了数百万美元的外汇,而且提高了我国在国际晶体生长界的声誉。“九五”期间,又将溶剂法KTP的电导率降低了三个数量级,使该晶体在高重复频率的电光调制中获得重要应用。KTP研制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两项;2001年获美国杜邦科技创新奖;2003年1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发明专利五项,申请发明专利一项。与另外三人合译英文《晶体生长》一书。
发明专利
KTP单晶的熔盐生长方法和有关装置。1988年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ZL 85 1 00836.4)
KN自泵浦相位共轭镜。1989年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ZL 89 1 06275.0)
彩色投影电视阴极射线管发光面板基片。1996年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ZL 96 1 141173.5)
彩色投影电视阴极射线管发光面板基片。2003年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USP.6.489,715)
非平行通光面激光变频器及其制造方法。2003年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ZL 99 1 03558.5)
一种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及其应用。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