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宝岩,1955年3月出生,河北冀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电子机械工程专家。
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机械工程分会主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总装备部卫星有效载荷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先进制造技术专家组成员。
陕西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省长直接联系专家。
简介
分别于1981年、1984年、1990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1991年受国家教委公派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94年回校工作。致力于交叉学科电子装备机电耦合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嫦娥探月、神舟飞船、主力战舰、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
2002年至2012年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段宝岩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总装备部卫星有效载荷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先进制造技术专家组成员。国际计算力学学会(ISCM)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及电子机械工程分会主任委员,全国机械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电子机械工程》杂志主编。
个人生平
1975年至1978年河北冀县漳淮中学教师。
1978年至1982年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电子机械系电子机械专业学习。
1982年至1984年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电子机械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1984年至1991年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电子机械系助教、讲师、副教授(1987年至1989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机械系博士研究生学习)。
1991年10月至1994年10月受国家教委公派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期间赴日本北海道大学做客座研究员。
1993年至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机械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年至1996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机械学院副院长。
1996年至1998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机械学院院长。
1998年至2002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
2002年4月至2012年7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2011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7月10日,卸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职务。
2012年10月29日,荣获2012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荣誉成就
段宝岩教授主要从事电子机械、机电控制与自动化、工程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天线、雷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方面、尤其是在天线结构的机电综合优化、面向反射面保型设计的系统优化以及精密控制等三方面,为雷达、通信、射电天文以及航天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参与的大射电望远镜国际合作项目中提出了新一代大射电望远镜光机电一体化创新设计方案,使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美国Arecibo望远镜的重量由1000吨降至20-30吨,造价降低1-2个量级。段宝岩教授先后4次应邀在法国、英国、美国及澳大利亚召开的相应国际会议上报告。
在天线结构的机电综合优化设计方面,段宝岩教授提出新的电磁场与结构位移的场耦合数学关系式,弥补了著名的Ruze公式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天线结构机电综合优化设计的三种典型的数学模式,为将机电综合优化设计应用于工程实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段宝岩教授系统地进行了面向反射面保型设计的系统优化,研究了集尺寸、形状、拓扑与类型变量于一体的系统优化设计问题,并研制了天线结构优化设计软件。他的理论、方法和软件成果被应用于多家研究所的陆、海、天基的多个天线、雷达型号和预研项目中,不仅使结构变轻、刚度增强,而且使性能也得到了提高。
具备乐天派态度、踏实严谨治学作风的段宝岩教授曾入选陕西省“三五跨世纪人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与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得了“全国劳模”称号。
段宝岩教授曾被授予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电子工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2年被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
2003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3年被授予“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称号。
2009年曾入选年度科技中国人。
个人访谈
记者:在你心中,为什么把师资队伍建设看得如此重要? 段宝岩:大学乃大师之学,无大师则无大学。世界一流大学普遍拥有一批公认的学术权威和知名学者,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原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也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大学要造就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教师队伍是最重要的基础,是决定性因素。
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使者,是大学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第一推动力,更是学校区别于他校的核心资源、无形资产和独特优势。我认为,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树立教师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强化人才兴校的意识,才能真正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从而真正确立教师在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
记者:这样一支以青年为主体的教师队伍是怎样形成的?
段宝岩: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及学科发展规划,我们在IT技术学科、电子科学技术学科、管理学科、应用基础学科和国家急需人才的学科等领域加快增长教师的数量,逐步形成我校独特的人力资源体系,构建区别其他高校的特色鲜明的人才队伍。
在吸引优秀青年教师方面,我们确实动脑筋想了很多办法。譬如举办基础学科师资班,充分利用每年本科、研究生招生的有利时机,吸引优秀学生作为师资进行本硕连读、硕博连读攻读学位,补充到基础学科的教师队伍中;抓住IT产业大调整时期,将名校的博士研究生作为新生力量补充进来;根据生物、环保、能源、新材料以及经济管理类学科与IT技术结合的趋势,有计划地吸纳新兴学科或新技术方向的人才群体,吸引在这些学科方向上有特色的高校毕业生加盟;实行“双聘教师”计划,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办学实体和工程硕士培养的需要,聘请一定数量的在著名企业、研究所、公司中供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教师。经过努力,我校的教师队伍终于由1999年以前的负增长转变为正增长,教师的学历层次显著提高,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也趋向合理,为学校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记者:数量显然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质量。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你们有哪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段宝岩: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与未来,青年教师的培养要形成“火炉效应”。
火炉效应
所谓“火炉效应”,指的就是把一个煤球投入原本烧得很旺的火炉中,它能够很快被点燃;但如果要从头生火,就不那么容易了。严格严谨的教学风气,团结协作的学术团队,良好的学术氛围,前沿的科研课题,就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旺火炉”。
我想,首先要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刚刚毕业来的年轻人都非常优秀,但他们还缺乏教学经验。我们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用两周时间让他们了解西电历史,进行素质拓展,然后是试讲。我们还十分重视发挥老教授、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学校很早就成立了教学督导团,让离退休教授随机去听青年教师的课,直接和青年教师探讨、研究教学方法。我们还注意激发青年教师从事教学的荣誉感,通过两年一次的青年教师讲课竞赛、设立精品课程带头人岗位等方式,促使青年教师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
记者:听说你有一句形象的话,青年教师不能成为游离的电子,怎么理解?
段宝岩: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仅仅搞好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一开始就从事科研工作。青年教师不能成为游离的电子,意思是指要给青年教师一定的项目和支持,他们很快就能成长起来,否则仅上几门课,没有经费,也不知道发展方向,自生自灭,几年就荒废掉了。
纵向层面,我们根据青年教师的个人研究方向,让他们进入相关学科的科研团队,在一些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学科带头人和老教授的带动下出高水平的成果。横向层面,我们成立了4个跨院系的研究中心,让不同学院、不同学科方向的青年教师一起工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在一个浓郁的合作研究氛围中拓展研究视野,启迪思维,凝练研究方向,促使优秀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为此,我们除了给每个青年教师常规的科研启动费外,还设立了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站,每年拿出一笔资金,支持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申报校内课题,进入工作站开展研究,帮助他们在科研工作中起好步。并以此作为一个孵化基地,鼓励青年教师申报各级研究课题。
可以说,我们已经建起了一个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旺火炉”。
记者:和许多综合型大学比起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显得“专业”了一些。在激烈的竞争中,你怎么来把握发展重点?
段宝岩:大学不在于“大”而在于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并不都是综合型大学,关键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一流的学科。譬如,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原来以钢铁为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形势发展选择了IT技术方向作为重点,经过30年建设,IT学科达到美国大学前几名的水平。这个学校规模并不大,但在学科方向上有自己的特色,在全世界数得着。再比如巴黎高师,每年从4000名考生中只录取200多人,以保持自己的特色和高精尖水平,它培养了3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所以,我认为:第一,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学科;第二,一流大学并不是所有学科都是一流学科;第三,就是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区分这两个问题?那就是要凝练学科方向,体现学科优势。西电的特色和优势在于电子与信息技术学科。为此,学校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研究型、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立志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立足自身优势,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局面。
给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如果把人才比做珍珠,大学就应该是汇聚珍珠的玉盘。学校要千方百计提供最有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环境、氛围、条件和服务。”谈到人才强校战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段宝岩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在西电发展历程中,一大批杰出人才打造了学校通讯、电子、计算机、密码学、信号处理等优势学科。比如当年从美国回来的一级教授毕德显就奠定并新创了西电的雷达和信息论学科;再像叶尚辉,从清华毕业以后来到西电,奠定了学校在天线结构等领域的权威地位;还有肖国镇,在密码学领域、保密和网络安全方面在全国都叫得很响,目前在军队以外全国只有西电有这个学科……没有这些杰出人才,就没有西电的今天!”段宝岩动情地说。
“建功必先兴校、兴校必先聚才。”段宝岩说,“一流的教师和高层次的学术骨干队伍是大学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机制创新的原始推动力。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没有一流的大师,就没有一流的学科。尽管西电科大地处西部,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没有区位优势,但学校近几年下大力气汇聚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推出人才工程总体建设的‘两个工程、四个计划’,即‘院士工程’和‘3512工程’以及‘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优秀留学人员回归计划’、‘礼聘教授计划’和‘兼职教师计划’,面向国内外积极吸引杰出人才加入到学校的人才队伍行列中,积极聘请离退休知名老教授对青年教师发挥‘传、帮、带’的良好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人才队伍的成长和发展”。
段宝岩认为,团队建设也好,学科建设也好,如果只想着挖人,人才来了以后没有适合他的事业可干,还是难以留住人才。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引来了人才又留住人才。段宝岩说,首先要坚持把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在事业中培养人,在建设中造就人。同时,学校下大力气搞学科建设,相继推出校院系三级学科建设体系,即14个校级学科,10个院级学科,18个系级学科,还有以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为主的4个跨学科研究中心。学校引进了21个国内的博士,23个留学回国人员,他们当中不少人已经成为西电科大的名牌教授、领军人物、突击队长。
其次,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和大的科研项目结合在一起,通过一些大的项目,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西电科大有一批像电子阵、雷达系统成像、半导体等方面的大项目,周六和周日实验室里工作的人都是满满的,晚上12点以后工作的人还依然很多。
第三就是要注重培养学术土壤。近几年,学校把学术报告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各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学术活动计划。再就是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一棵树再好,单独栽在沙漠里不仅难以发挥作用,也难以生存。人才也一样。西电科大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十分注重搞群体团队建设,提出了“两层两线”的战略。所谓“两层”,是指既要有学校层面的人才群体,又要有学院层面的人才群体。“两线”则是指纵向的学科群体建设和横向的交叉学科群体建设。